| 1 张黎明. 让我们共享阳光: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. 中国儿童中心,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件委员会办公室,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, 20032 蔡昉.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· 2007 年卷· 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. 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 2007
 3 李晓巍, 邹乱, 金灿灿, 等. 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 、家庭功能的关系. 心理发展与教育, 2008,2: 54-59
 4 周皓.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比研究. 人口与经济, 2008,6: 7-14
 5 刘霞. 流动儿童复原力研究.硕士论文.长沙:中南大学,2009
 6 Julia KC. 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.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,2007, 16(2): 271-283
 7 彭丽娟, 等. 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:集体自尊的中介作用.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2012,20(2): 237-239
 8 席居哲. 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. 博士论文. 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, 2006
 9 程黎, 等. 流动儿童校园人际关系及相关因素的研究.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 2007,15(4): 389-391
 10 隋莉晖. 不同社交地位幼儿的人际认知问题解决技能训练.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 2010,18(4): 535-538
 11 朱丹.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其弹性发展研究. 中国特殊教育, 2009,2: 8-13
 12 李学农.班主任对班级学生中同伴关系的把握.河南教育, 1999,12: 28-29
 13 朱文闻.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 、 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. 硕士论文. 成都:四川师范大学, 2011
 |